玄奇世界
玄奇世界玄學大講場>玄來有古﹣古庄辰>六壬寄宮與八字藏干

六壬寄宮與八字藏干

johnson

古庄辰

根據考古發現,有一塊在商朝後期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很大可能是當時的紀日系統,同時亦證明早在商朝時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應用干支。可是,關於地支藏干的資料卻沒有記載下來,筆者相信當時古人發明干支,主要是針對紀日的生活應用上。後來隨著命理學的發展,古人把天文知識滲入了干支學,發現干支與二十八宿及十二長生等的對應關係,才有了地支藏干。那麽,從何時開始構建地支藏干的系統?至今尚未有定論。

明朝著作《三命通會》在內容中也有地支藏干的描述:"世界一片混沌時,形質不分,陰陽未定。到了槃古開天辟地時,世界將萬事萬物才分為天地人。天輕清有十干,也叫天元;地重濁有十二支,也叫地元;天與地的位置周正無斜,人存活於天地之間,即地支藏干,也稱人元。"

關於最早記載地支藏干的典籍,可追遡到宋朝王逵的《蠡海集》:"地支內所藏天干者,子午卯酉為四極,寄四祿焉。辰戌丑未為四藏,寓四墓焉。故此八支各藏一陰。寅申巳亥為四開闔,就生四祿焉。故各藏二陽,戊藏辰戌,己藏丑未。陰陽各歸其所,戊藏於巳,己藏於午,則亦就寄祿而藏焉。"

自始就成為地支藏干的雛形,其後經過歷代先賢的研究,把地支藏干總結成一首歌訣,並在四柱算命學上沿用至今:

子藏癸水獨其中,丑中癸辛已土同,
寅藏戊丙與甲木,卯中乙木自相逢,
辰藏乙木和癸戊,巳中戊庚丙火同,
午藏己土并丁火,未中丁火乙己逢,
申藏戊壬和庚金,酉中辛金獨豐隆,
戌藏辛金及丁戊,亥中甲木與壬存。

然而,鑑於《玉照定真經》是古代最早的四柱命理典籍,其內容托出了大六壬與四柱算命學的深厚淵源。基於這個因素下,引發筆者作了一個假設,地支藏干是起源於大六壬的天干寄宮法,歌訣如下:

甲課在寅乙課辰,丙戊課巳不須論,
丁己課未庚申上,辛戌壬亥是其真,
癸課原來丑宮坐,分明不用四正神。

天干寄宮的原理大致可分為陰陽兩組,凡屬陽的天干便寄宮於祿位,即十二長生的臨官處,甲祿在寅、丙戊祿在巳、庚祿在申、壬祿在亥。而屬陰的天干則寄於四季之土,即十二長生的冠帶處,乙寄辰宮,丁寄未宮,辛寄戌宮,癸寄丑宮。剩下的子、午、卯、酉則無干所寄。不難發現天干寄宮之處,其實就是地支藏干的其中之一。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加之數為廿二,不其然讓筆者想到人體內的23對染色體,其中有22對是"常染色體",餘下一對就是用來決定性別的"性染色體",亦即是乾或坤。因此,當運算四柱算命學時,除了排好天干地支外,還要訂明乾造還是坤造,才可進行論命。

雖然大六壬中的四仲並無寄干,但在四柱應用藏干的理論中(子藏癸,午藏丁己、卯藏乙、酉藏辛),其實亦乎合天文易理。我們從四陰干所寄之宮來看,依五行而言,並非寄宮地支的主氣,例如乙木寄辰宮,辰的本氣屬土,乙木只能有部分的寄存,八字稱此為餘氣,但由於卯宮乃木氣所主,因此,乙木也有部分的氣便藏於卯宮,成為了卯木藏干的主氣。

何以六壬不把乙木直接寄入卯宮?筆者認為,古人考慮到四仲乃專氣天元之位,為凡夫不能氣受之處,加上人要立地而居,土為地元之體,理由在此。

在四柱論命時,雖然陰干寄宮之藏干受到主氣的影響下而變得弱小,但若能透出天干通根,便會反客為主,五行易位。舉例:年柱為壬辰,月柱為乙巳,辰乃戊土所主,乙寄辰宮作其餘氣,但受月柱天干的乙木引導下,透出通根,反客為主,辰中戊土易位,藏干餘氣的乙木便成為辰的主氣了。

筆者更大膽推論,二十四山的排列也是參考自六壬天干寄宮之法,理由是最早明確記載二十四山的典籍是來自西漢著作《淮南子 · 天文訓》,而大六壬則早於春秋戰國時期便有史料記載,加上在二十四山裡面,除了戊己之外,其餘八個天干所列的位置,正好緊隨大六壬寄宮之處,可見二者關係密切。畢竟大六壬被譽為古三式之一,作為術數發展的源頭也不足為奇。

丙申年午月
古庄辰 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