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奇世畍
玄奇世界玄學大講場>中州洛陽﹣范陽盧>性命之學
范陽盧乃范陽盧氏後代,於七十年代畢業於中文大學,學習期間有幸接觸周易,對中國玄學產生興趣,曾拜讀慧心齋主及紫微楊關於紫微斗數的書籍,因而印證斗數的準確性。及後得亭老的教授,對紫微斗數推斷命理,增加邏輯推理的方法。期間以業餘身份,參與一些斗數研究及在網上平台,發表不少斗數推斷命理的文章。

性命之學

范陽盧

上文談過《天人合一》,不能不說「性命」之學,「性命」的意思與我們現今常用的「生命」相通,但從中國古代哲學範疇來看,是指萬物的天賦和稟受。根據易經之乾卦,其彖辭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孔穎達疏:「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別;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夭壽之屬也。」朱熹周易本義:「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天與人之所以能合而為一,在於「性命」之貫通上下。性命之義,從文字構造上卽可看得出來:性字從生從心,意謂生而存之於心者;命字從口從令,意謂上天所賦予人物者。故性乃就下所受立義,而命乃就上所與立義,中庸云:「天命之謂性」,正是扼要的說明。後來王船山在四書訓義中說得更清楚,他說:「自天之與人者言之曰命,自人之受於天者言之則曰性。命者命之為性,性者以所命為性,本一致之物也。」所以命與性就本質而言,為一,只是由天道下貫於人物,因思想層次之不同,而造成立言有所差異。

0615039

性命之義,因其為中國哲學的精要,故極為繁複,儒釋道三家的見地亦各有不同。儒家主盡性立命,釋家是養性聽命,而道家則重性命雙修。

儒家的盡性立命,「盡性」之說,見於《中庸》:「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不過孟子不說「盡性」,卻說「盡心知性」,用字更為準確。「心」與「性」,是二而一的東西,「心」是主觀地說,「性」是客觀地說。主觀地說,在「心」的層面,涉及情意,化知為行,用一個「盡」字,代表了功夫修煉,說「盡心」勝於「盡性」。儒家講人性本善,只是客觀地看,在現實人生,沒有發揮性善本質的不可勝計,多是止於「知」的地步。

至於「立命」,儒家言「命」有兩種,一是壽命,一是天命。孟子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夭是短命,壽是長命。孟子教人,不論壽命長短都不應改變做人原則,而確立「命」的方法就是修身養性去等待天命。但什麼是「天命」﹖《中庸》說:「天命之謂性」,性跟命在本質上一體,「性」在用的一面體現,就是「命」。

孟子說「盡心知性」,用釋家術語便是「明心見性」,同屬對生命的探討,是研究方向不同。「明心見性」的基本功夫在本心,佛性即存於本心,離心覓性,終成迷途,必須透過親身體驗,方能徹悟。不過也有批評釋家修性不修命,只修性功,不修命功,視身體如臭皮囊。然而若能做到「平常心是道」,已能保健。歷代帝王有不少學道家而想長生不老,結果短命死的比比皆是,反而長壽高僧,屈指難計。

其實釋家講心、意、識,有如道家講精、氣、神,心就是神,意就是氣,識就是精。誠然,道家的性命之學,重性命雙修,特別是講命功的文獻,遠超儒、釋。儒家和釋家,是修性為主,兼及修命,故孔子有「仁者壽」的說法。而道家則以修命為起點,因修命而達到修性,重視養生。

道家養生,就是要摒絕一切外來因素對生命活動的干擾,求得解脫,而崇尚自然成了其養生的基本原則,認為以自然界的秩序變化為法,摒棄人的理性因素,在養生中採取順乎自然的行動,就能維護健康,延年益壽。老子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應該順應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合一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其實道家標舉「神仙」,常被人誤認為荒誕,但那不過是早期道家的「真人」變種的誇大化,根本與儒家的「聖人」及釋家的「佛陀」,同為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而已。

至於算命占卦時,人是在想辦法解決疑難,根據道家著重性命雙修,要摒絕一切外來因素對求神問卦的干擾,因此要齋戒沐浴,焚香祭拜,清淨心靈,以示誠意,達至得出準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