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法句經新譯
法增比丘譯(Dhammavaro Bhikkhu)
第一 雙品(Yamaka Vagga)
1、
諸法心先導,心主心所作,
若以意惡行,惡語惡身行,
則苦必隨彼,如輪隨獸足。
2、
諸法心先導,心主心所作,
若以意善行,善語善身行,
則樂必隨彼,如影隨身形。(1,2兩偈合誦)
3、
他咒罵欺我,敗我掠奪我,
若人心懷怨,怨恨不能息。
4、
他咒罵欺我,敗我掠奪我,
若人不懷怨,怨恨自能息。(3,4兩偈合誦)
5、
不能以怨恨,止息世間怨,
唯慈能止怨,乃不易古法。
6、
愚人(Kosambi的諍論比丘)不明瞭,人生
終歸死,彼等若明瞭,諍論自息滅。
7、
若人逐欲樂(不淨以為淨),不攝護根門,飲食不節量,懈怠不精進,
必為魔(mara陰魔,業行魔,死魔,煩惱魔,天魔,這裡指煩惱)所制,如風倒弱樹。
8、
若觀身不淨(三十二身分觀,墓墟觀),攝護諸根門,飲食知節量,正信(對三寶的信心)勤精進,魔不能摧毀,如風難搖石。(7,8兩偈合誦)
9、
人若不離欲,不守持戒律。
不見真(Sacca真理)克己(Dama調御,自制),
不應著袈裟(kasaya,kasaya雜色衣,糞掃衣。出家眾的衣)。
10、
人若離貪欲,善守持戒律,
克己復見真,應穿著袈裟。(9,10兩偈合誦)
11、
執邪以為正(Sara真實,精要無邪見具戒定慧),
或執正為邪,執持邪見者,不能見真諦。
12、
執正以為正,亦知邪為邪(貪欲kama,瞋恚vyapada,害vihimsa),執持正見者,彼能見真諦。(11,12兩偈合誦)
13、
屋蓋不遮密,雨水必浸入,
心意不善修,貪欲必侵入。
14、
屋蓋若遮密,雨水不浸入,
心意善修持,貪欲不侵入。(13,14兩偈合誦)
15、
今世悲苦受,來世悲苦受,
造作惡業者,兩處悲苦受,
彼見己惡業,故悲傷苦惱。
16、
今世喜樂受,來世喜樂受,
造作善業者,兩處喜樂受,
彼見己善業,故歡欣喜悅。(15,16兩偈合誦)
17、
今世悲苦受,來世悲苦受,
造作惡業者,兩處悲苦受,
念己造惡業,心中更悲苦,
趣向惡道時(Duggati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四惡趣),忍受巨大苦。
18、
今世喜樂受,來世喜樂受,
造作善業者,兩處喜樂受,
念己造善業,心中更愉悅,
趣向善道時,享受諸喜樂。(17,18兩偈合誦)
19、
雖多誦經文(sahitam三藏經典),放逸不依法,
如牧數他牛,不獲沙門果。
20、
雖少誦經文,遵教如法行,
息滅貪瞋癡,正智心解脫,
不著今後世,彼獲沙門果(預流果,二果,三果,阿羅漢果)。(19,20兩偈合偈)
第二 不放逸品(Appamada Vagga)
21、
勤向不死(Amata指涅槃)徑,放逸趣死徑,
精勤者不死,放逸如已死。
22、
智者如實知,精進之道理,
安徐喜精進,親證聖樂境(三十七道品)。
23、
智者心堅定,精進修止觀,
解脫四繫縛(貪愛、有、邪見、無明),
證無上涅槃(寂靜無苦境界)。
24、
勤奮持正念(念住),約己守正行,
正命辨善惡,精進善名揚。
25、
勤勉不放逸,持戒自調御,
智者作自洲(Dipa,沙洲,庇護所),
不為瀑流(煩惱)沒。
26、
愚者陷放逸,智者善護持,
精進不放逸,如獲無上寶。
27、
不行於放逸,不浸溺欲樂,
正觀禪修者,獲得大安樂。
28、
正念除放逸,慧生無憂苦,
智者觀眾苦,如山巔下望。
29、
放逸中無逸,智者獨醒覺,
如善馳良駿,超越老羸馬。
30、
帝釋(Maghava摩伽婆,即帝釋Sakka,三十三天主。做人時為他人謀福利,死後為天主)
不放逸,故為諸天主,
精進為人讚,放逸受人訶。
31、
喜精進比丘,畏懼放逸苦,
如熊熊大火,焚盡大小結(Samyojana或Sannojana,身見、疑、戒禁取,貪、瞋—五下分結;色愛、無色愛、我慢,掉舉惡作,無明—五上分結)。
32、
喜精進比丘,惶恐放逸害,
是故不退轉,而趨向涅槃。
第三 心品(Citta Vagga)
33、
心念亂無序,難護難制御,
智者調其心,如匠矯箭直。
34、
心如棄地魚,跳抖而不安,
仁者故遠離,煩惱惡魔界(Maradheyya,煩惱境)。
35、
難御輕浮心,隨欲而流轉,
智者制其心,調御得安樂。
36、
心溜蕩善變,細微難察覺,
智者護其心,護衛得安樂。
37、
遠遊與獨行,無形隱胸窟(Guhasayam心識所在),智者善御心,解除諸魔縛。
38、
心念不穩固,不解真諦法,
信心不堅者,智慧難成就。
39、
心無貪與瞋,逾越善惡業,
精勤之覺者(阿羅漢的信,勤,念,定,慧五根常具足),心中無畏懼。
40、
身如易碎瓶,護心如城堡,
慧劍鬥魔王,勤修不染著(以智慧觀照)。
41、
觀色身無常,敗壞棄地上,
神識空無有,猶如廢焦木。
42、
仇敵害仇敵,怨家惡怨家,
心向於邪道(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邪見),遠甚仇家害。
43、
善非父母作,亦非眷屬作,
心向於正道(十善﹕布施、持戒、修定、尊敬、服務、迴向、隨喜、聞法、說法、正見),遠勝親朋作。
(42,43兩偈合誦)
第四 華品(Puppha Vagga)
44、
誰知己與世(Pathavi大地。指人、餓鬼與畜生),
天界與地獄?(六道輪迴)誰悟善說法
(三十七道品)?如花匠選花。
45、
修學(Sekha學人,修道人)知己世,天界與地獄,
修學悟善法,如花匠選花。(44,45兩偈合誦)
46、
當觀色無常,如泡如幻影,
斷魔欲花箭(魔王花矢喻心為欲境所誘惑),死魔(Maccuraja死神)無從見。
47、
採集百花卉(欲樂),心生諸染著,
沉淪於生死,洪流捲睡村。
48、
採集百花卉,心生諸染著,
貪欲無厭者,死魔得所乘。(47,48兩偈合誦)
49、
聖者(Muni牟尼,寂然者,指沙門)入村邑,
猶蜂入花間,唯將花蜜取,不損花色香。
50、
不舉他功過,勿觀作未作,
唯觀己修行,已修與未修。
51、
人若不奉行,已說之善法,
無能得善果,如美花無香。
52、
人若真奉行,已說之善法,
必能得善果,如美花芬香。(51,52兩偈合誦)
53、
猶如集百花,能嵌諸花鬘,
得生於人中,應作諸善行。
54、
花香與檀香,多伽羅(Tagara桂香,不沒香)
茉莉(Mallika小香花),
諸香不逆揚,戒香遍四方。
55、
檀香多伽羅,蓮花婆尸迦(Vassiki雨季花),
於諸眾香中,唯戒香最上。
56、
多伽羅檀香,香氣實微弱,
戒香為最上,香飄諸天上。
57、
持戒清淨行,住於不放逸,
魔王無從知,智者解脫處。
58、
廢棄眾穢土,蓮花生其間,
見者心喜悅,其花之芬芳。
59、
愚闇眾生中,佛子生其間,
猶如彼香蓮,智光照大千。(58,59兩偈合誦)
第五 愚品(Bala Vagga)
60、
失眠者夜長,倦困者路長(Yojana由旬,印度古長度,一由旬約14公裡多),
愚人不知法,生死輪迴長。
61、
佛子遠遊行,若不遇良伴,
勝我或等我,願彼心穩固,
寧為獨修持,不與愚者伍。
62、
執著子與財,愚者常憂戚,
此身尚非我,況復子與財?
63、
自知己愚昧,彼實為智者,
自認聰明者,彼乃愚癡人。
64、
愚者雖終生,與智者親近,
仍不悟法味,如匙不知味。
65、
具慧雖短時,與智者相處,
能領悟法味,如舌辨湯味。(64,65兩偈合誦)
66、
愚人少智慧,有我為自殃,
造作諸惡業,招受眾苦果。
67、
自作不善業,作已心後悔,
啼泣淚雙流,當得受異熟(Vipaka將來的果報)。
68、
自作諸善業,作已心不悔,
歡喜而意樂,當得受異熟。(67,68兩偈合誦)
69、
惡業未熟時,愚者思如蜜,
惡業成熟時,愚者始苦惱。
70、
愚人修苦行,一月復一月,
取食茅草端(苦行的一種),功德仍不及,
正觀者所得(正觀四諦者),十六分之一。
71、
惡業不即熟,如新擠牛奶,
不即為凝固,惡人所造業,
如灰燼覆火,惡報隨其後。
72、
愚求智與名,反促其毀滅,
毀彼之幸福,亦毀彼善根(指智慧)。
73、
癡僧慕虛榮,僧中居上座,
寺內擁權威,求白衣禮事。
74、
僧俗應俱知,諸事我所作,
應做不做事,皆得順吾意,
愚人作是想,貪欲憍慢增。
75、
一道求利養(Labha世利),一道向涅槃,
當如是明瞭,佛子諸比丘,
不喜貪世利,勤修出離心。(viveka身離群,心離欲,離諸行達涅槃)
第六 智者品(Pandita Vagga)
76、
應隨彼賢人,如揭寶藏者,
能為勸過者,隨彼智慧生。
77、
智者善勸導,使人免諸過,
善者知愛戴,唯惡人嫌惡。
78、
不結交惡者,不親近愚者,
結交善知識,親近有德者。
79、
得嚐法味者,心寂常安樂,
智者恒欣喜,聖者所說法。
80、
矢工調弓箭,治水者導水,
木匠繩其木,智者(Pandita)善自御(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81、
譬如巨巖石,不為風所動,
毀謗與讚歎,智者不為動。
82、
譬如深淨池,清徹且明靜,
智者聞妙去,心淨甚寂然。
83、
聖者離於縛,不著諸欲結,
樂受與苦受,智者無喜憂。
84、
智者具戒德,不為己為他,
不求子與財,非法求王位,
求世間榮祿,而造諸惡業。
85、
於諸眾人中,鮮有達彼岸(涅槃),
世間諸鄉朋,此岸(生死輪迴)長徘徊。
86、
法已予善說,應行於正法,
超越諸欲界,達難登彼岸(涅槃)。
87、
智者捨黑法(惡法),而修諸白法(善法),
為證涅槃境,從家至非家。
88、
不著貪與欲,捨棄於欲樂,
智者除諸蓋(五蓋:貪、瞋、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與自心垢穢。
89、
智者勤修持,證道七覺支(念、擇法、精進、
喜、樂、一心、捨),解縛(四種執著:貪欲、邪見、戒禁取、身見)盡諸漏,親證般涅槃(Nibbana)。
第七 阿羅漢品(Arahanta Vagga)
(或羅漢Arahant斷盡煩惱的修行者)
90、
道盡(生死輪迴盡)無憂患,解脫於一切(五蘊),
漏盡無結縛(Gantha貪、瞋、戒禁取、見取),
熾盛欲火滅。
91、
正念勤修持,心中無所住,
如雁離池沼,捨棄其巢穴。
92、
無作不積集(積集:業行與四必需物品﹕衣、食、臥具、藥品或指由愛生取而生起四種食的積集:段食、觸食、思食與意識食),飲食知節量。
空無相解脫,聖者之行跡,
如鳥遊虛空,無痕跡可得。
93、
漏盡不貪食,已達解脫境,
空無相解脫,聖者之行跡,
如鳥遊虛空,無痕跡可得。
94、
善攝制六根,如御者調馬,
捨憍慢惡習,諸天所愛敬。
95、
羅漢如大地,不拘垢與淨,
如帝釋(Indakhila)牌坊,行忍無怨瞋,
如清淨池潭,無著(Tadi不執取,八風不動)證涅槃。
96、
意寂口亦寂,身行亦寂靜,
正智得解脫,寂靜與安穩。
97、
仁者不輕信(Assaddha聖者自證),
無為(Akata無作,即涅槃)永斷繫,
棄欲無分別,實名無上士。
98、
村舍或林間,谷地或山野,
羅漢所居地,彼處皆蒙祐。
99、
樂於住林間(Aranna阿蘭若,靜空閑處),
世人所不愛。無欲喜林野,不逐求五欲。
第八 千品(Sahassa Vagga)
100、
徒誦千句言,無義理之語,
不如一益語(Attha義、
道理),聞已得寂靜。
101、
徒誦千首偈,無義理之語,
不如一益偈,聞已得寂靜。
102、
徒誦百首偈(Gatha,pada),無義理之語,
不如一法語,聞已得寂靜。
103、
匹夫上戰場,千戰勝千敵,
莫如能勝己,彼最勝戰士。
104、
勝己為最賢,遠勝於勝眾,
是故勝己者,梵魔無能勝。
105、
天神音樂神(Gandhabba乾達婆),
惡魔與梵天(Brahma),
皆莫能勝彼,自御克己者。
106、
月月祭千金,祭祀供百年,
未若須臾頃,供養修己者,
如是之供養,勝祭祀百年。
107、
林中拜火神(Aggi),事火一百年,
未若須臾頃,供養修己者,
如是之供養,勝祭祀百年。(106,107兩偈合誦)
108、
若人於世間,供犧牲祭祀,
求福滿一年,彼如是功德,
未若四分一,禮敬正直者(預流果或初果)。
109、
尊賢與敬老,四事得增長,
壽命與容顏,喜悅與毅力。
110、
若人活百年,破戒不修定,
不如活一日,持戒與修定。
111、
若人活百年,無智無禪定,
不如活一日,具慧修禪定。
112、
若人活百年,怠惰不精進,
不如活一日,堅心行精進。
113、
若人活百年,不見生滅法,
不如活一日,得解生滅法。
114、
若人活百年,不見不死(Amatam padam涅槃)道,
不如活一日,得睹不死道。
115、
若人活百年,不見無上諦(九出世間法:四道、四果與涅槃),
不如活一日,得睹無上諦。
第九 惡品(Papa Vagga)
116、
應急速行善,竭止心作惡(貪raga,瞋dosa,癡moha),
延緩行善者,心喜於邪惡。
117、
若人已作惡,不應數重犯,
莫喜於作惡,積惡乃痛苦。
118、
若人已行善,應當數重作,
歡喜於行善,積善乃安樂。(117,118兩偈合誦)
119、
惡業未成熟,惡人自慶幸,
惡果成熟時,惡人方知苦。
120、
善業未成熟,善人自埋怨,
善果成熟時,善人方知福。(119,120兩偈合誦)
121、
莫輕視小惡,云我無殃報,
小水漸滴落,亦能盈水瓶,
愚人積小惡,乃至罪滿貫。
122、
莫輕視小善,云我無福報,
小水漸滴落,亦能盈水瓶,
賢人積小善,乃至福滿堂。(121,122兩偈合誦)
123、
伴少而貨多,商人避險道,
愛命避毒藥,避惡當亦然。
124、
設若手無傷,手可持毒藥,
無傷毒不患,不作惡無殃。
125、
若害善良者,清淨無穢者,
惡業歸愚人,如逆風揚塵。
126、
有識生胎中,作惡墮地獄,
行善昇天界,漏盡得涅槃。
127、
非隱於虛空,海洋洞穴中,
欲避惡果者,世間無避處。
128、
非隱於虛空,海洋洞穴中。
欲避死魔者,世間無避處。(127,128兩偈合誦)
第十 刀杖品(Danda Vagga)
129、
眾生畏刑罰,眾生皆畏死,
以己推及人,不殺不教殺。
130、
眾生畏刑罰,眾生皆愛命,
以己推及人,不殺不教殺。(129,130兩偈合誦)
131、
眾生欲安樂,若求自安樂。
刀杖害眾生,安樂不可得。
132、
眾生欲安樂,若求自安樂,
不刀杖害彼,安樂乃可得。(131,132兩偈合誦)
133、
對人粗惡語,惡言將反唾,
惡言傷人苦,毆鬥禍歸身。
134、
如一破銅鑼,默默無反響,
既已證無為,寂然無諍論。
135、
牧人執鞭杖,驅牛至牧場,
老與死亦然,驅逐眾有情。
136、
愚者造惡業,而不能自知,
感招惡業苦,猶如被火焚。
137、
若人以刀杖,加害善良者(指阿羅漢),
速召無赦殃,十種苦如下:-
138、
將受身劇痛,或自召傷殘,
或得極重病,或喪心狂亂。
139、
或為王所懲,或為人讒誣,
或眷屬喪亡,或財物損減。
140、
或彼之房舍,為烈火所焚,
彼人身亡後,墮入於地獄。(137,138,139,140四偈合誦)
141、
裸形髻髮者(苦行之二種),塗泥絕食者(苦行之二種),
露臥塗塵垢(苦行之二種),苦行蹲踞者(苦行之一),
彼等不斷惑,何能得清淨?
142、
身莊嚴寂靜,諸慾已調服,
根門能自制,圓滿持梵行,
不害諸有情,彼即婆羅門,
彼即是沙門,彼是為比丘。
143、
能知慚愧者,世上所罕見,
彼不受非難,如良馬避鞭。
144、
修持諸善法,信勤戒定慧,
明行足斷苦,如鞭策良馬。
145、
治水者導水,矢工調弓箭,
木匠繩其木,善行者(Subbata)御身。
第十一 老品(Jara Vagga)
146、
世常燃燒(世界有十一種火常燒﹕貪、瞋、癡、病、老、死、愁、悲、苦、憂、惱)中,有何可喜樂?
汝常在瞑暗(無明),何不求光明?
147、
觀此粉飾身,瘡(九瘡﹕雙目、雙耳、雙鼻孔、口及大小便孔)肉與骨聚,
身病心妄想,無常不久存。
148、
形勞衰老身,病巢易敗壞,
穢身必腐散,有生終歸死。
149、
如彼葫蘆瓜,秋至而散棄,
骸骨變灰白,觀此有何樂?
150、
骨架為城廓,血肉作塗飾,
蘊藏老病死,憍慢與虛偽。
151、
盛妝皇乘壞,此身亦老朽,
唯善法(九出世間法﹕四向、四果與涅槃)永垂,傳示於善人。
152、
寡聞少學人,老去如牡牛,
徒增長筋肉,而不生智慧。
153、
多生輪迴中,探尋造屋者(貪),
而未得見之,再生實是苦。
154、
造屋者已見,不再造新屋(色身),
椽柱均斷折(煩惱),棟樑亦摧毀(無明),
我心證無為(涅槃),一切愛欲滅。(153,154兩偈合誦)
155、
不修於佛法,少壯不積蓄,
如沼邊老鷺,頹伺空魚池。
156、
不修於佛法,少壯不積蓄,
如破折棄弓,悲歎於往昔。(155,156兩偈合誦)
第十二 自己品(Atta Vagga)
157、
若人知自愛,應善自守護,
夜間三時中(初夜、中夜、後夜分),智者常覺醒。
158、
智者先立己,而後教他人,
智者行如是,方不染諸垢。
159、
若欲教他人,己行應如是,
自御能御人,御己最艱難。
160、
以自為依怙,何有他依怙?
自己善調御,得難獲依怙。
161、
惡業由己作,己生己因起,
惡業毀愚者,如金剛毀寶。
162、
破戒如蔓藤(maluva),纏死娑羅樹(Sala),
招受諸苦果,如怨敵所願。
163、
不善害己事,實乃極易行,
善與利己事,實乃極難行。
164、
愚人謗聖法,譏毀羅漢教,
因彼邪見故,將自取毀滅,
如彼香蕉樹,結果後覆亡。
165、
惡業由己作,污垢由己染,
惡業己不作,污垢己不染,
清淨由自己,何能由他淨?
166、
行利他大事,勿疏忽自利(生死解脫事),
善觀於己利,不忘失所求。
第十三 世間品(Loka Vagga)
167、
莫追逐欲樂,莫流於放逸,
莫邪見世利,此乃離苦道。
168、
警覺不放逸,精進行聖道,
實踐善法者(Dhammacari),今世來世樂。
169、
奉善不造惡,精進行聖道,
實踐善法者,今世來世樂。(168,169兩偈合誦)
170、
觀世如水泡,觀世如幻相,
如是觀世者,死魔(Maccuraja)不得見。
171、
細觀此世間,如盛妝皇乘,
愚人為沉迷,智者離貪著。
172、
人若前放逸,今止而不犯,
如月出雲散,普明照世間。
173、
人若前作惡,今則奉諸善,
如月出雲散,普明照世間。(172,173兩偈合誦)
174、
此世間盲闇(無智慧),鮮為人察見,
鳥少脫羅網,人鮮有昇天。
175、
如鵝飛虛空,勤者以神力(Iddhi神通)。
破魔及魔軍(maramsavahinim十煩惱:色愛、厭梵行、饑渴、貪、怠惰、恐懼、疑、掉舉惡作、得名譽、自讚毀他),得脫離於死。
176、
欺妄不真語,無惡而不作,
違犯真諦法,不信於來世。
177、
慳貪不生天,愚不歎布施,
智者隨喜施,後世得安樂。
178、
大地之君主,或生天界者,
一切世君王,不勝預流果
(Sotapattiphala須陀洹果,初果)。
第十四 佛陀品(Buddha Vagga)
179、
佛己治煩惱,無人所能勝,
佛智廣無邊,誰能誘惑佛?
180、
漏盡無結縛,欲毒難誘使,
佛智廣無邊,誰能誘惑佛?
181、
聖者常修定(止觀),樂寂靜出離,
正念正覺者,天人所愛敬。
182、
得生人道難,人生長壽難,
聽聞佛法難,值佛出世難。
183、
停止造諸惡,培育眾善行,
清淨自心意,此乃諸佛教。
184、
苦行忍第一,涅槃為最上,
害人非出家,惱人非沙門。
185、
不罵與不害,嚴守於戒律(比丘別解脫律儀戒),
飲食知節量,寂靜處獨居,
常念於菩提,此乃諸佛教。
186、
設若降金雨,貪心無厭足,
智者知貪欲,樂少(Appassada無信樂,不喜)而苦多。
187、
雖於諸天樂,智者無奢求,
佛陀聖弟子,樂於滅欲貪。
188、
人為怖畏苦,皈依趨山巒,
樹林和林莽,及諸神廟堂(Cetiya)。
189、
彼非安穩依,非最上依處,
皈依於彼處,不能離於苦。
190、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與僧,
依於正知見,得見四真諦(苦、集、滅、道四聖諦)。
191、
苦諦苦集諦,苦滅諦道諦,
滅苦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導至苦寂滅。
192、
此皈依安穩,此皈依最上,
此乃真皈依,能脫離眾苦。(188,189,190,191,192五偈合誦)
193、
聖人(佛陀)難值遇,彼非處處生,
聖人所生處,氏族皆蒙慶。
194、
諸佛出世樂,宣說正法樂,
僧伽和合樂,學眾戒和樂。
195、
禮敬於世尊,諸佛聖弟子,
摧伏諸煩惱,超越眾憂苦。
196、
若人禮敬於,寂靜無畏者,
其人之功德,無人能衡量。
第十五 安樂品(Sukha Vagga)
197、
怨憎中無憎,我等安樂住,
於怨憎人中,我等無憎住。
198、
病患(Atura病)中無病(Anatura無病),
我等安樂住,於病患人中,我等無病住。
199、
貪欲中無欲,我等安樂住,
於貪欲人中,我等無欲住。
200、
無有無障礙(Kincana物障),我等安樂住,
如光音天人(Deva abbassara極光淨天;無音聲,以淨光為語言),以喜悅為食。
201、
勝者招怨恨,敗者生苦惱,
寂者捨勝負,安住寂靜樂。
202、
熱無過貪欲,惡無過瞋恚,
苦無過五蘊(Khandha;色、受、想、行、識),樂無過寂滅(涅槃)。
203、
饑餓最大病,諸行(Sankhara有為,造作。也作蘊)最大苦,
如是實知已,涅槃無上樂。
204、
無病最上利,知足最大富,
信心最佳親,涅槃無上樂。
205、
已嚐獨居味,以及寂靜樂,
浸悅於法味,無怖離諸惡。
206、
善哉(Sadhu)遇聖者,共住常欣樂,
由不見愚人,彼常得安樂。
207、
與癡者同道,長時處憂苦,
與癡者共住,苦如敵共住,
與智者共處,樂如親族會。
208、
智者(Pannam)多聞者(Bahussutam),忍辱、戒(Dhorayhasilam)、梵聖(vatavantam),
追隨此善賢,如月隨星道。
第十六 喜愛品(Piya Vagga)
209、
修行不正法,不修於正道,
捨道逐愛欲,唯慕正行者。
210、
不能見愛者(愛別離),遇見不愛者(怨憎會),
不見愛者苦,見不愛亦苦。
211、
是故勿愛著,愛別離是苦,
若無愛與憎,無有諸繫縛。
212、
由愛生憂患,由愛生怖畏,
離所愛無憂,何處有怖畏?
213、
由愛執生憂,由愛生怖畏,
離愛執無憂,何處有怖畏?
214、
由貪執生憂,由貪生怖畏,
離貪執無憂,何處有怖畏?
215、
由愛欲生憂,由欲生怖畏,
離愛欲無憂,何處有怖畏?
216、
由渴愛生憂,由愛生怖畏,
離渴愛無憂,何處有怖畏?
217、
具戒有正見,法住(四果向、四果及涅槃,九殊勝法)見真諦(四聖諦),
所作皆已辦,世人所崇敬。
218、
欲求「不可說」(涅槃),向法樂聖位(初,二,三果),
心無欲愛縛,彼為「上流人」(Uddhamsota,指近涅槃的三果聖人Anagamiphala,不還果者)。
219、
久處於異鄉,遠處安歸來,
親族與好友,歡喜來相迎。
220、
行善亦如是,今世往後世,
善業如親友,歡喜來相迎。(219,220兩偈合誦)
第十七 忿怒品(Kodha Vagga)
221、
應棄忿怒心,應棄我慢心,
解脫一切縛,不執著名色(Namarupa精神與物質),心中無一物,解脫於眾苦。
222、
能抑止發怒,如止疾行車,
是名真御者,餘為執韁人。
223、
以慈制忿怒,以仁制粗暴,
以施制慳吝,以實制虛假。
224、
實語不忿怒,物少仍施贈,
以此三善行,得生於天上。
225、
聖者不殺生,常攝護根門,
到達不死境(涅槃),彼處無憂苦。
226、
常警惕覺醒,晝夜勤修習,
志向於涅槃,息滅諸煩惱(欲,有,邪見,無明)。
227、
阿杜羅(Atula在家眾名)應知,古來已如此,
非是今日事,默然受人謗,
多言受人謗,適言受人謗,
不為誹謗者,此世未曾有。
228、
全被誹謗者,全被讚揚者,
過去將來無,現在亦無有。(227,228兩偈合誦)
229、
朝朝勤檢點,無過且賢明,
具智慧戒行,彼為智者讚。
230、
閻浮檀金幣(Jambonada喻阿羅漢純淨),
誰能挑瑕疵?清淨為天讚,亦為梵天讚。
231、
防範身惡行,調御於身行,
捨棄身惡行,應修身善行。
232、
防範口惡行,調御於口行,
捨棄口惡行,應修口善行。
233、
防範意惡行,調御於意行,
捨棄意惡行,應修意善行。
234、
智者身調御,亦復語調御,
亦復意調御,實為善御者。(231,232,233,234四偈合誦)
第十八 垢穢品(Mala Vagga)
235、
汝似焦枯葉,死吏近身邊,
佇立死門前,旅途無資糧。
236、
汝宜自造洲,精勤修觀慧,
祛除諸穢垢,得昇淨居天。(五淨居天。阿那含果者所住的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五天。)
237、
汝壽命已終,已近閻魔前,
途中無歇處,旅途無資糧。
238、
汝宜自造洲,精勤修觀慧,
祛除諸穢垢,不復有生死。(235,236,237,238四偈合誦)
239、
剎那又剎那,一分又一分,
智者漸除垢,如冶工鍛銀。
240、
如鐵生銹垢,腐蝕其自身,
惡者生心垢,造惡至惡趣(三惡趣﹕畜生、餓鬼、地獄)。
241、
經(manta)不誦速忘,屋(Ghara)不修速爛,
懈怠美之垢,放逸護者垢。
242、
不貞婦之垢,慳吝施者垢,
此等諸惡業,今世後世垢。
243、
此等垢穢中,無明垢(Avijja無智)為最,
比丘除諸垢,捨垢至清淨。(241,242,243三偈合誦)
244、
無慚愧如鴉(Kakasara鴉英雄,厚顏無恥者),
詆毀人膽大,傲慢邪惡者,生活是容易。
245、
有慚求清淨,不愛著謙遜,
正命觀修者,生活是困難。(244,245兩偈合誦)
246、
若人於今世,殺生說妄語,
偷盜不與取,邪淫犯人妻。
247、
耽溺於酒品,造作如是惡,
彼於今世中,斷毀自善根。(246,247兩偈合誦)
248、
善男子應知,制惡實為難,
莫令貪與瞋(Adhammo),陷汝於長苦。
249、
人信樂好施,若於他施物,
心嫉不滿者,晝夜不安寧。
250、
斷除此怨心,拔根滅除妒,
是人於晝夜,心靜能得定。(249,250兩偈合誦)
251、
無火熱如貪,無執緊如瞋,
無網密如癡,無流急如愛。
252、
易見他人過,己過欲見難,
揚疵如揚糠,己過則匿藏,
狡猾賭徒子,作弊藏骰子(Kali)。
253、
若見他人過,心忿不平者,
徒增其煩惱,斷惑路遙遠。
254、
虛空無道跡,外道無沙門(Samana),
凡夫愛著障(Papanca障礙;指愛、見、慢),如來(Tathagata)淨無障。
255、
虛空無道跡,外道無沙門,
諸行(sankhara)皆無常,諸佛不動轉。
(254,255兩偈合誦)
第十九 法住品(Dhammattha Vagga)
256、
魯莽判事理,非為法住者,
智者應辨究,是非之道理。
257、
善導不魯莽,公正不妄假,
智者護正法,是名法住者(Dhammattha)。
258、
不以多言故,而稱為智者,
忍、慮、無怨、安,得稱為智者。
259、
不以善言故,而為持法者(Dhammadhara),
雖聽聞少法,身習依法行(Kayena),
於法不放逸,彼為奉法者。
260、
不以頭灰白,而稱為長老(Thera,受比丘戒十年以上),
彼年紀虛長,徒有長老名。
261、
實知四聖諦,持戒不殺生,
棄除諸垢穢,是名真長老。(260,261兩偈合誦)
262、
端莊善辯才,心為貪欲使,
嫉妒而虛偽,此人絕難證。
263、
斷截諸惡習,拔根息滅貪,
智者除恚心,是為端正者。(262,263兩偈合誦)
264、
不持戒妄語,剃髮非沙門,
心內滿欲貪,如何為沙門?
265、
調伏諸煩惱,無論大與小,
息滅諸惡故,是名為沙門。(264,265兩偈合誦)
266、
雖向人托缽,不即是比丘,
持戒非托缽,是名為比丘。
267、
遍捨善與惡,梵行清淨者,
知法以處世,實名為比丘。(266,267兩偈合誦)
268、
不敏愚昧者,默然非聖者(牟尼),
智者量善惡,實名為智者。
269、
捨惡擇其善,乃得為聖者(牟尼),
彼知於善惡,是名為聖者。
270、
若害眾有情,彼非為聖者(Ariya高貴者),
不害眾生故,是名為聖者。
271、
不因於持戒,苦行或多聞,
或由證禪定,或獨居靜處(Vivicca Sayanena獨處住)。
272、
謂凡夫不得,吾受出離樂,
比丘漏未盡,勿耽於自滿。(271,272兩偈合誦)
第廿 道品(Magga Vagga)
273、
諸道八支勝(八正道),諸諦四句勝(四聖諦),
諸法離欲勝(涅槃),兩足具眼勝(佛具肉眼、天眼、慧眼、佛眼、一切智眼五眼)。
274、
此乃唯一道,清淨諸知見。
順此正道行,魔王為惑亂。
275、
奉修此正道,能盡於諸苦。
已知拔欲箭,故我說此道。
276、
汝等應自勤,如來唯導師,
入道禪修者,解脫魔繫縛。
277、
諸行皆無常,以慧觀照時,
心厭離於苦(五蘊苦),此道達清淨。
278、
諸行皆是苦,以慧觀照時,
心厭離於苦,此道達清淨。
279、
諸法(五蘊khandha)皆無我,以慧觀照時,
心厭離於苦,此道達清淨。(277,278,279三偈合誦)
280、
應勤時不勤,青壯陷怠惰,
意沉心薄弱,怠惰不得道。
281、
慎言善御心,不以身行惡,
清淨三業者,得聖所證道。
282、
由禪觀(Yoga瑜珈)生慧,無禪觀無慧,
明瞭其得失(繁榮不繁榮,幸或不幸),勤修增上慧。
283、
當伐欲叢林(Vana欲望),莫傷及真樹,
怖畏欲林除,比丘無欲林(Nibbana無欲)。
284、
不除細欲叢,男女欲猶繫,
淫欲最難離,如乳犢戀母。
285、
斷除心欲貪,如摘秋百合,
勤修寂靜道,善逝(Sugata即佛陀)涅槃境。
286、
雨季我住此,冬夏亦住此,
愚者當盤想,不覺死神到(Antaraya障難)。
287、
執子女與畜,心為愛染著,
死神攫捉去,洪流捲睡村。
288、
非子能救濟,非父或親戚,
若為死所牽,親族莫能濟。
289、
智者明此理,守持於淨戒,
疾速除諸障,直達涅槃境。(288,289兩偈合誦)
第廿一 雜品(Pakinnaka Vagga)
290、
若捨棄小樂,而得大安樂,
智者捨小樂,而思求大樂。
291、
若為自安樂,致使他痛苦,
彼為怨瞋纏,不得解脫瞋。
292、
我慢放逸者,應作者沒作,
不應作卻作,煩惱徒增長。
293、
精勤觀修身,不作不應作,
應作者常作,煩惱隨觀盡。
294、
殺母(渴愛)與殺父(我慢),殺武士二王(斷見與常見),
滅王國(十二處)財相(貪執),無憂婆羅門(阿羅漢)。
295、
殺母(渴愛)與殺父(我慢),殺梵族二王(斷見與常見),
滅險道五虎(五蓋﹕貪、瞋、癡、昏沈睡眠、掉悔),無憂婆羅門(阿羅漢)。(294,295兩偈合誦)
296、
喬達摩(Gotama,佛俗家名)門徒,意常善醒覺,
不分日與夜,念佛陀功德。
297、
喬達摩門徒,意常善醒覺,
不分日與夜,念達摩(法)功德。
298、
喬達摩門徒,意常善醒覺,
不分日與夜,念僧伽功德。
299、
喬達摩門徒,意常善醒覺,
不分日與夜,修觀身念處(三十二身分)。
300、
喬達摩門徒,意常善醒覺,
不分日與夜,樂修不傷害。
301、
喬達摩門徒,意常善醒覺,
不分日與夜,樂修定觀禪。(296,297,298,299,300,301六偈合誦)
302、
出家修行苦,心樂出家難,
在家生活苦,不和共住苦,
生死輪迴苦,不輪迴無苦。
303、
正信具足戒,有聲譽財富(信、戒、慚、愧、聞法、捨、慧七財),
無論至何處,隨處受人敬。
304、
善德如雪山(Himavant指喜馬拉雅山Himalaya),雖遠而高顯,
惡者近不見,如黑夜放箭。
305、
獨坐與獨臥,經行而不倦,
彼獨自調御,欣喜居林中。
第廿二 地獄品(Niraya Vagga)
306、
妄語墮惡趣(下三道﹕畜生、餓鬼、地獄),作惡言無作,
此二惡業同,死後墮地獄。
307、
雖身披袈裟,造惡不調御(Papadhamma惡法者,性惡者),
終因彼惡業,墮落於地獄。
308、
寧吞熱鐵丸,熾焰火焚身,
不以破戒身,食人信施物。
309、
放縱淫他婦,必遭四苦報,
獲罪不安寢,受嫌墮惡趣。
310、
驚怖淫男女,歡樂極短暫,
獲罪並惡趣,國王治重刑,
故男人不應,邪淫他人婦。
311、
不善握茅草(Kusa香草),則割傷其手,
僧人作惡行,則趨向惡趣。
312、
放逸不淨戒,狎習污道法,
模稜修淨行,此等無大果。
313、
應做之修行,堅定精勤修,
散漫雲遊僧(Paribbajika),徒增添欲垢(煩惱)。
314、
謹慎莫作惡,作惡將受苦,
勝妙行於善,行善無悔惱。
315、
如一邊境城,護衛內與外,
自當善護衛,勿失修行緣,
喪失人身緣,墮惡趣受苦。
316、
不羞恥而羞,應羞恥不羞,
以彼諸邪見,墮落於惡趣。
317、
不恐怖見怖,應恐怖不怖,
以彼諸邪見,墮落於惡趣。
318、
於無瘕見疵,於過見無過,
以彼諸邪見,墮落於惡趣。
319、
辨錯為過錯,辨對為正確,
以彼諸正見,得生於善趣(天界)。(316,317,318,319四偈合誦)
第廿三 象品(Naga Vagga)
320、
如象於戰場,堪忍諸弓箭,
人多不自律,我忍諸誹謗。
321、
御象可赴會,御象王可乘,
人中堪忍者,人中最上御。
322、
御騾為優良,信度(Sindhu)馬優良,
長牙象(Kunjara)優良,御己更優良。
323、
非彼諸車乘,能達無行境(涅槃),
彼善調御人,能達無行境。
324、
彼象名財守(Dhanapalaka),思母情難伏,
被困不思食,唯思念象林。
325、
懶惰又貪食,貪睡轉側眠,
如豬貪食睡,愚者頻入胎(生死輪迴)。
326、
往昔此妄心,遊蕩隨所欲,
隨所愛好求,我以智調伏,
如象師持鉤,制伏發情象。
327、
喜於不放逸,善護衛自心,
自離於煩惱,如象出泥沼。
328、
若得賢伴侶,正直具智慧,
欣然同彼行,克服諸困難。
329、
若不得賢伴,正直具智慧,
應如王棄國(拋棄征服的國土),如象獨遊林。
(328,329兩偈合誦)
330、
寧獨住為善,不與愚人伴,
獨往不造惡,自在象遊林。
331、
患難遇友喜,少欲知足喜,
命終積善喜,離一切苦喜。
332、
在世孝母樂,孝順父亦樂,
奉事沙門樂,奉事聖者樂。
333、
持戒垂老樂,不移信心樂,
圓證智慧樂,不造惡業樂。
第廿四 愛欲品(Tanha Vagga)
334、
放逸者縱欲,增長如蔓藤,
此生他處生,如猿覓林果。
335、
人於此世間,頑劣欲纏縛,
諸憂苦增長,如毗羅(Birana毗羅草)得雨。
336、
人於此世間,頑劣欲調服,
諸憂苦易除,如蓮葉落露。(335,336兩偈合誦)
337、
我今為眾說,掘除愛欲根,
如掘毗羅草,求取香甜根,
勿為魔屢害,如洪淹蘆葦。
338、
伐樹不斷根,雖斬猶再生,
祛欲不除根,苦楚猶再生。
339、
人貪著欲樂,三十六愛流(欲愛、有愛、非有愛分為六根與六塵各十二),
心思為欲染,愛潮蕩癡人(邪見人)。
340、
愛欲隨處流,蔓草芽(六根)盛長(六塵),
見諸蔓草生,以慧斷其根。
341、
快樂是無常,境生慾水長,
人迷逐欲樂,唯得受生死。
342、
為愛欲所使,驚兔網中馳,
煩惱(貪、瞋、痴、慢、邪見)緊束縛,長受輪迴苦。
343、
為愛欲所使,驚兔網中馳,
比丘求愛盡(涅槃),應離於愛欲。(342,343兩偈合誦)
344、
人若捨欲林,孤寂山林間(出家意),
復生愛欲心,轉馳向世間,
觀此鬆縛人,還俗復受縛。
345、
鐵木與麻縛,智者言非堅,
貪戀妻兒財,是為大堅縛。
346、
智言此堅縛,鬆軟難解脫,
無著捨愛欲,斷棄求出離(出家)。
347、
耽欲隨欲流,蜘蛛自織網,
斷縛無著者,解脫一切苦。
348、
捨過、現、未來(三世的五蘊),而到達彼岸(涅槃),
解脫於一切,不再受生死。
349、
邪念所困擾,熾然求欲樂,
貪欲倍增長,彼自作堅縛。
350、
調服諸邪思,常住不淨觀,
正念滅貪愛,斷除魔束縛。
351、
無畏達究竟,愛盡無貪欲,
拔除生有(三有﹕欲、色、無色;指輪迴)刺,此乃最後身。
352、
離欲無貪者,通達法次第,
彼為最後身,大智大丈夫。
353、
我調御一切,我了知一切,
一切無染著,一切已出離,
愛盡得解脫,自悟誰為師?
354、
法施勝眾施,法味勝眾味,
法喜勝眾樂,愛盡滅眾苦。
355、
財富毀愚者,不毀求寂者(求到彼岸),
愚者為財富,自害亦害他。
356、
雜草毀田地,愛欲毀世人,
供養無欲者,能得大果報。
357、
雜草毀田地,瞋恚毀世人,
供養無瞋者,能得大果報。
358、
雜草毀田地,愚癡毀世人,
供養無癡者,能得大果報。
359、
雜草毀田地,貪愛毀世人,
供養無貪者,能得大果報。
(356,357,358,359四偈合誦)
第廿五 比丘品(Bhikkhu Vagga)
(或苾芻Bhikkhu出家受具足戒男子)
360、
善於調伏眼,善於調伏耳,
善於調伏鼻,善於調伏舌。
361、
善於調伏身,善於調伏語,
善於調伏意,善調伏一切,
比丘善調伏,脫離一切苦。(360,361兩偈合誦)
362、
調御手足語,調御最高者(頭與心),
心喜住禪定,比丘獨知足。
363、
比丘調御語,善巧不誇耀,
善說法與義,如甘露法雨。
364、
比丘住於法,喜悅於佛法,
念法思惟法,不離於妙法(Saddhamma)。
365、
莫嫌己所得,莫忌他所得,
比丘妒忌他,心不得於定(Samadhi 世間與出世間定)。
366、
所得雖微少,比丘不嫌棄,
清淨不懈怠,諸天所讚歎。(365,366兩偈合誦)
367、
若於心與身(名與色),不執我我所,
無我故無憂,彼實稱比丘。
368、
比丘住慈悲,喜悅佛教法,
證寂靜安樂,諸行之解脫(涅槃)。
369、
汲去舟中水(舟喻人身,水喻邪念),水去舟行快,
斷除欲與瞋,比丘證涅槃。
370、
斷五下分結(身見、疑、戒禁取、貪欲、瞋恚),斷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慢、掉悔、無明),
勤修於五根(信、勤、念、定、慧),消滅五煩惱(貪、瞋、癡、慢、邪見),
比丘越彼岸,名「渡瀑流者」(四瀑流Ogha﹕欲、有、見、無明)。
371、
比丘勤修定,心莫逐愛欲(色、聲、香、味、觸),
地獄吞鐵丸,熾然哀號苦。
372、
無慧者無定,無定者無慧,
具足定與慧,彼近於涅槃。
373、
獨住空閒處(Sunnagara),比丘調靜心,
如實知見法,得出世法樂。
374、
常住於正觀,五蘊之生滅,
欣喜於所悟,覺者知不死。
375、
慧僧之先務,攝根意知足,
戒波提木叉(Patimokkha),親近勤善友。
376、
願彼意和婉,舉止悉端莊,
心充滿喜悅,必得至苦邊。
377、
如婆尸迦花(Vassika或Vassiki夏生花、素馨),枯萎而凋落,
捨棄貪瞋癡,比丘度生死。
378、
身靜與語靜,心靜善得定(Susamahita入定),
比丘離世俗,是為寂靜者。
379、
當自善策勵,當自善省察,
自護具正念,比丘安樂住。
380、
自為自護衛,自是自皈依,
故調御自己,如馬師馴馬。
381、
信樂於佛法,比丘達寂靜,
諸行皆止息,寂靜安樂境。
382、
比丘少出家,勤修佛妙法,
光明照世間,如月出雲天。
第廿六 婆羅門品(Brahmana Vagga)
(Brahmana除惡業者)
383、
勇於斷欲流,離欲婆羅門,
知諸蘊滅盡,汝便證無為(涅槃)。
384、
依止觀二法,清淨達彼岸,
一切煩惱滅,彼為婆羅門。
385、
無此無彼岸,兩岸亦皆無,
無苦無束縳,彼為婆羅門。
386、
無垢離諸漏,林中獨修定,
清淨無煩憂,所作皆已辦,
親證最上果,彼為婆羅門。
387、
日光與月照,武士甲冑閃,
婆羅門定光,佛光日夜照。
388、
棄惡為梵志(婆羅門),寂靜為沙門(Samana),
自除眾穢行,是為出家人。
389、
莫擊婆羅門,婆羅門勿怒,
擊彼者可恥,發怒更可恥。
390、
婆羅門制心,制止貪執心,
斷除害他心,唯此能減苦。
391、
不以身與語,或意造惡業,
調制此三處,彼為婆羅門。
392、
無論師承誰,徒眾應敬師,
敬師說佛(正覺)法,如梵志(婆羅門)敬火。
393、
不因於髻髮(Jata結髮外道),不因於種姓,
亦非是生來(印度的生來的四種階級),而為婆羅門,
見法具德者,具福(Sukhi幸福、清淨)婆羅門。
394、
邪慧髻髮者,何用著鹿皮?
內不捨欲貪,外徒具嚴飾。
395、
汝著糞掃衣(Pamsukula弊惡衣,出家者的袈裟),清瘦筋脈顯,
林中獨修定,彼為婆羅門。
396、
非因母胎生,而稱婆羅門,
若有諸垢染,但名「婆洼底」(Bhovadi﹕Bho尊稱君,Vadi說;與君說者),
淨除諸染著,彼為婆羅門。
397、
斷一切結縛,心無有怖畏,
無著離繫縛,彼為婆羅門。
398、
斷除勒皮帶(瞋恚),皮韁(貪愛)與繩索(六十二邪見),
及彼附屬物(隨眠、煩惱:欲貪、有貪、瞋、慢、見、疑、無明),捨棄其闌閂(無明),
自覺證悟者,彼為婆羅門。
399、
他惡罵打罰,默忍不起瞋,
忍辱潛力軍,彼為婆羅門。
400、
不瞋恒行善,不貪自調伏,
此乃最後身,彼為婆羅門。
401、
如蓮葉水珠,針尖之芥子,
愛欲不能染,彼為婆羅門。
402、
人世知苦盡,捨棄諸重擔,
身心得解脫,彼為婆羅門。
403、
具甚深智慧,善辨道真偽,
親證無上果,彼為婆羅門。
404、
不親於僧俗,遊行無住所,
心中無愛欲,彼為婆羅門。
405、
無論強與弱,捨棄於刀杖,
不殺害有情,彼為婆羅門。
406、
眾敵中友善,眾仇中安祥,
貪執(執著五蘊)中無著,彼為婆羅門。
407、
貪欲瞋恚落,我慢虛偽落,
(如)芥子針尖落,彼為婆羅門。
408、
善說和婉語,法語真諦語(善說四聖諦八正道),
不麤言傷人,彼為婆羅門。
409、
世物長或短,大小或淨垢(美或不美,好或不好的東西),
不與而不取,彼為婆羅門。
410、
於此世他世,彼無有愛欲,
愛盡而解脫,彼為婆羅門。
411、
無有諸愛執,慧觀無疑惑,
立於甘露境(涅槃、不死),彼為婆羅門。
412、
超越善與惡,不著於兩邊,
清淨無憂苦,彼為婆羅門。
413、
如月滿明淨,純潔靜無惱,
滅除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渴愛,彼為婆羅門。
414、
越紛亂險路(煩惱),無明輪迴海,
得度於彼岸,超越於一切,
心定無貪疑,彼常無所執,
自證於涅槃,彼為婆羅門。
415、
住世棄愛欲(Kama欲情,欲樂),離俗而出家,
愛欲有(Kamabhava欲情的存在)滅盡,彼為婆羅門。
416、
住世棄渴愛(Tanha),離俗而出家,
渴愛有(Tanhabhava渴愛的存在)滅盡,彼為婆羅門。
417、
棄人間束縛,越天界束縛,
解脫一切縛,彼為婆羅門。
418、
捨棄愛(愛慾)不愛(指林中修梵行),清涼無煩憂(Nirupadhi無依著;依著指五蘊,煩惱,行與愛慾),
雄勝世間者(世間,指五蘊),彼為婆羅門。
419、
遍知於一切,眾生之生滅,
無執、善逝、覺(Sugata善逝,Buddha佛陀,覺者),彼為婆羅門。
420、
諸天、樂神(Gandhabbas乾闥婆)、人,不知彼所趣(Gati去向),
殺賊(斷除煩惱)漏盡者,彼為婆羅門。
421、
不執著過去,現在與未來,
不著於一物,彼為婆羅門。
422、
無畏(Usabha牛王,喻無畏者)如牛王,尊貴勇猛者,
賢聖無欲愛,戰勝諸魔軍,
淨行正覺者,彼為婆羅門。
423、
聖者知宿命,知天界惡趣,
亦知生已盡,圓滿無上覺(於四聖諦苦已知,集已斷,滅已証,道已修),
調御梵行立,彼為婆羅門。 |